地面散射
[拼音]:dimian sanshe
[外文]:surface scattering
陸地、海洋等面目標對入射無線電波向周圍空間各方向的再輻射。與入射無線電波方向相反的回波。稱為后向散射。對陸地、海洋表面散射的研究在機載下視雷達的總體設計中有重要作用,因在強背景回波中提取目標信息必須探知后散射系數σ0的幅度分布和起伏特性。此外,大量積累各種表面的散射特性數據,建立雷達圖像灰度與表面σ0之間的相關關系,可為雷達遙感的圖像判讀提供依據。
面目標可以看成是許多散射單元的集合,接收到的回波是所有散射單元散射信號的矢量和。各散射單元散射信號之間的相對相位不斷改變,使回波信號的幅度產生起伏,在不同的情況下,回波幅度起伏服從瑞利分布、賴斯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。在陸地海洋表面散射理論中,切面近似法(基爾霍夫近似法)和微擾法(賴斯方法)較為通用。當表面曲率半徑比波長大得多時,可采用切面近似法;而當表面粗糙度不大和斜率比較小時,宜采用微擾法。
陸地、海洋表面的后向散射截面──雷達截面,隨照射區域大小而變化,其回波特性可用單位面積上的雷達截面──歸一化雷達截面或后散射系數σ0描述。歸一化雷達截面σ0與入射波波長λ、入射角θ、極化,以及陸地和海洋表面的粗糙度和復介電常數有關。這些因素的影響十分復雜,加之陸地種類繁多,海面狀況復雜,很難找到σ0與各參數的一致關系。一般說來,在相同條件下,介電常數越大則σ0也越大。根據入射角的不同,地面散射可分成三個區域:
(1)在近垂直入射區σ0與極化關系不大,隨波長縮短而緩慢地增加;但它與表面粗糙度密切有關,表面粗糙度越大,則σ0越小,且隨入射角的增大而減小的速度越慢;
(2)在近切向入射區。對不同的極化和粗糙度,σ0隨波長與入射角的變化也不同。水平極化且表面粗糙度不大時,σ0幾乎與cos4θ和λ-4 成正比,但垂直極化且表面粗糙度不大時,σ0隨入射角和波長的變化便沒有這樣快;
(3)在上述兩區域之間,σ0隨入射角和波長的變化一般比較慢,與cosθ和λ-1 成正比;當粗糙度很大時,σ0幾乎與入射角和波長無關。這三個區域的分界點隨波長、極化、介電常數和表面粗糙度的變化而變化。
建筑資質代辦咨詢熱線:18382209800
標簽:地面散射
版權聲明:本文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4.0國際許可協議 [BY-NC-SA] 進行授權
文章名稱:《地面散射》
文章鏈接:http://www.whatpixieswear.com/12961.html
該作品系作者結合建筑標準規范、政府官網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。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,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。